社市委第五、六、七届主委:杨景苏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3-09-11    阅读: 次
    杨景苏(1919——2008),辽宁沈阳人,汉族。杨景苏同志曾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第八、第九、第十届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九三学社黑龙江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哈尔滨市第五、六、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景苏同志1930年在哈尔滨市俄侨实业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系,1938年毕业后被授予工程师。1938年任伪满经济部水力电气建设局、东安省公署建设科、大东港建设局、哈尔滨公务处技师;1945年任哈尔滨市政府土木科股长;1946年4月哈尔滨解放后,在市建设局、城建委、交通局公路处任股长、副科长、工程师、技术室主任;1954年任市建委工程师。1956年12月当选为哈尔滨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景苏同志被揪斗、抄家、隔离审查,下放到黑龙江省巴彦县振平公社插队。 1978年,任哈尔滨市规划局规划处副处长、副总工程师;1981年任哈尔滨市建委副主任兼城市规划局局长。  
    曾任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名誉理事,黑龙江省土建学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土建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顾问,哈尔滨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公路学会名誉理事,黑龙江省国土经济研究会、哈尔滨市城市经济学会、哈尔滨市地方史学会理事。
    杨景苏同志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专业工作5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在领导编制哈尔滨市整体规划中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并得到国务院的最后批准;在城市道桥与公路建设中积极研究,推广国内外新技术,首次应用形变模量理论设计路面,有效地解决了长期路基翻浆和路面强度差的问题,实现了市区通向周围七个县的七条主干公路柏油化、桥梁化;最早采用国产渣油修建公路黑色路面,并在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多种公路路面简易铺装、表面自治呼防尘措施等工艺和方法,促进了公路的发展;在桥梁设计与施工方面,研究与推广钻孔灌注桩梁基和双曲拱、埋拱、箱型梁等桥面新结构,做出了突出成绩。在苏联援建亚麻厂工程中,负责领导、翻译全部施工图纸资料与规范;在抗美援朝中曾连续指挥三个机场的建设工程;对一些专业性的规划方案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科学设想。
    1980年,杨景苏同志当选为哈尔滨市政协常委。1983年以来,历任哈尔滨市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8年1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组织审议了政府制定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市容管理办法》、《市动迁安置实施细则》、《哈依煤气建设集资办法》;组织哈依煤气工程、《省房管条例》(草案)、太阳岛风景区建设情况的科学论证;组织并参加了重点市政工程和哈依煤气工程视察。
    杨景苏同志1984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中央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九三学社黑龙江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哈尔滨市第五、六、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任期间,他带领九三学社市委会全体成员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这个总目标,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发挥“参政议政,协调关系,调动服务,自我教育”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其他社务工作和活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杨景苏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严以律己,作风正派,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鞠躬尽瘁,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