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哈尔滨旅游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发布人:陈曦    发布时间:2016-10-08    阅读: 次

旅游型城镇化是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时代背景下,通过发挥旅游功能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特色城镇改建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旅游服务业聚集的过程。哈尔滨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培育旅游业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引导产业,既符合新型城镇生态环保的建设方向,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哈尔滨旅游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哈尔滨旅游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哈尔滨是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我国东北北部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城市风貌别具一格。城市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据2013年的统计,108个市镇常住人口共106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8%。

2014年,哈尔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人数突破了6000万人次,近800亿元人民币的旅游总收入,比2013年增长近18%。与此同时,在乡村旅游建设方面,哈尔滨完成了27个省市级试点镇、482个省市级试点村的建设。硬化道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92%;饮水、排水、有线电视、数字电视、互联网络、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村镇绿化率超过90%,为旅游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以亚布力、横头山等省级旅游城镇,红星满族乡、民主乡等市级示范旅游城镇,帽儿山镇、沙河镇等区、县(市)级特色旅游城镇为代表的的集滑雪、农业观光、温泉疗养、登山、森林生态、漂流、民俗、农耕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哈尔滨旅游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城镇空间布局失衡。目前哈尔滨市旅游发展增长极较为单一,中心城市发展良好,但新兴城镇和小城镇仍较多属于低层次发展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哈尔滨市旅游城镇化整体发展的进程。而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经济上活跃的同时,势必导致生活成本的上升,作为旅游城镇化客体的乡镇居民,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其生活压力加大,出现了部分乡镇居民消极对待旅游城镇化建设的现象。

2、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足。一方面,政策导向效果不明显,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对旅游城镇化的注意力仍不是很高,旅游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政策控制能力有待加强,仍有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例如2014年冬季《焦点访谈》曝光的雪乡高价收费宰客的负面新闻,严重损害了哈尔滨旅游业的形象,阻碍了旅游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首先,镇旅游接待设施中仍以农家乐形式居多,缺少高档次的乡村酒店和客栈,不能适应旅游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二是公共卫生设施发展落后,很多厕所男女不分、仍存在旱厕,部分村镇的村容村貌与旅游型城镇发展不匹配;四是现有连接新兴旅游城镇的交通网络大多是依靠公路客运,而路况不佳、车道狭窄、标识不明等原因导致游客前往景区变得困难重重。

4、人才培养措施有待加强。城乡居民整体素质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乡镇旅游中的大多数经营者是农民,大部分家庭式宾馆和餐馆里的服务员都是农户的家庭成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甚至缺乏卫生健康保证,其中一部分具有“小农意识”的农户,缺少现代服务的理念和长远发展的经营意识,服务技能和水平都比较差,影响到了旅游者的体验感受,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旅游型城镇的发展。

5、旅游产品特色仍需强化。旅游城镇化建设主要依托的是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哈尔滨旅游业主要以冰雪旅游、自然风光和异域风情为特色,但随着国内以及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我市原有的旅游资源优势逐渐缩小,其他省份的冰雪旅游和室内冰雪旅游项目的开展,分流了一部分旅游者,出境旅游的便利也让俄罗斯文化原有的魅力褪色,这些激烈的竞争因素也是哈尔滨旅游城镇化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二、推进哈尔滨旅游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经济产业政策扶持

金融政策方面,政府可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出符合农户需求和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为哈尔滨旅游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创业者、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针对在旅游城镇化建设中暴露出的资金不足问题,可灵活运用PPP、市政债券、信托计划等新融资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交通建设和景区建设等领域进行尝试。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对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生态环保型产业,在旅游经营、消费等环节的地方税减免,缓解招商引资带给新兴旅游城镇的压力。同时通过清理重复收费等积极的政府行为,提高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路、电、水、气、房屋、通信、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有偿置换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到中心村买房居住,建立起新型农村社区。围绕近城、沿江、环景区周边等地设计、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线路。结合黑龙江省级村创建等活动,统筹推进山水景观、交通秩序、村屯风貌等方面的整合治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精品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并在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中择优选派典型参与“年度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等全国性的美丽乡村建设评比活动。

    (三)深化旅游人才培养培训

    在旅游人才培养数量方面,我市并不落后,但“北雁南飞”的情况一直存在。针对旅游人才城乡分布不均、流失严重、与市场脱节等问题,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出台扶持奖励政策,引导旅游人才到新兴旅游城镇安家落户;同时鼓励高校对现有旅游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旅游人才与旅游经济的对接程度;针对旅游型城镇化发展中所需的商业精英和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高端人才,也可通过“不迁户”的柔性引进政策在国内外广泛争取;同时,还可以聘请知名旅游学者作为哈尔滨旅游型城镇化发展的智囊团,定期开展专家座谈,为我市旅游型城镇化发展出谋划策。

    (四)统一城乡旅游服务标准

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拥有浙江省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顾渚村始终坚持强化服务是关键,小至农家乐申报的前期审核,各类旅游纠纷的协调处理,大至一些政策法规的落实和实施,都体现了“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的理念。我市也应借鉴其成功经验,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围绕旅游型城镇发展建设中所涉及的住宿接待、餐饮卫生、服务安全等相关内容,研究制定出城乡统一的《哈尔滨城镇旅游服务规范》,全面建设我市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推进旅游标准化进程,完善我市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制度,为旅游经营者提供可量化的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

    (五)打造城镇旅游精品项目

全面整合哈尔滨城镇旅游资源,推出冰雪体验乐园、欧陆风情建筑、红色旅游纪念馆、生态养生园、休闲农业园、田园度假村、精品农家乐、森林避暑基地、休闲运动基地等系列旅游产品。打造其中精品成为哈尔滨城镇旅游示范项目。如伏尔加庄园这一龙头精品项目,奠定了香坊区俄罗斯风情的总体风格,可充分沿袭和强化这一风格,形成哈尔滨俄罗斯风情的深度体验区;围绕“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的品牌,以土改文化为特色,以红色旅游为突破点,打造尚志市又一个红色旅游基地;以耕地认领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园为重点突破口,二龙山马家屯有条件被打造成为集农事体验、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示范村。

(作者:社市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 哈尔滨学院支社副主委)